进入腊月,淄川区文化下乡、文化惠民、送春联送福字等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升温,浓浓的年味儿开始洋溢。“随着春节临近,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尽管活动比较集中,但有条不紊,服务水平精准高效,这一切得益于文化云平台的科学调度。”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局长唐加福说。
去年以来,淄川区把文化作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工程“淄川文化云”,用科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着力转变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效率,有效回应城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云”平台自运行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1.8万余课时,受益人群40.4万人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欢迎,成为淄川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去年年底,“淄川文化云”入选中宣部推广案例,这是继入选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后再获国家殊荣。
从“平台”跃上“云端”
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2017年初,淄川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淄川文化云”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秉持“百姓点单、专家制单、政府买单”的理念,整合全区文化资源,融通线上与线下,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与政府服务供给,为公众按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优质便捷的平台。
“淄川文化云”具有便捷、精准、互动和高效四个特点。群众只需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页、触摸屏等互联网终端登陆这朵“云”,就可以访问文体场馆、预约文体培训、参加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并可以随时提出个性化需求。通过“淄川文化云”,群众“提需求、点菜单”,政府统筹文化培训和场馆资源,安排师资和班次,回应需求,从而实现城乡群众、文化部门、文化人才、社会组织的及时充分互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上取得突破,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上云端”。
从“均衡”到“全覆盖”
近年来,淄川区按照“均衡”和“全覆盖”的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确保城乡群众就近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区级层面,建成开放式市民体育公园,计划投资5亿元新建区文化中心、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努力完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功能。在镇村层面,重点抓好镇办文化站提档升级、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同时,利用闲置校舍、工业遗址、农村场院等因地制宜地开辟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推行中小学校操场和音体美教室在课余向社会开放,将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淄川女子书画院等社会文化资源纳入“文化云”资源库中,快速扩大文体活动场所的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区已有“文化云”培训固定场所200余处,城乡群众可以非常便利的在居住地附近开展文化活动,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文化培训。
从“供给”到“精准”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有些文化活动群众不感兴趣,群众的很多文化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针对于此,淄川区以“淄川文化云”为载体,精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文化云”中设置“百姓点单”栏目,及时汇总群众反馈需求,政府定向购买服务、提供服务,是“文化云”的创造力、生命力所在,这一体制不断完善和细化,推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的下流和延伸,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文化云”现在开展的非洲鼓、旗袍秀、编织等课程均是根据群众点单需求设置的。同时,“文化云”平台及时发布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信息,广大群众可以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各取所需,适时参与,通过合理引导、及时疏导,保持了公共文化场所秩序良好、规范运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淄川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逐年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