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禹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推进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为全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大力实施“送文化”工程。为顺应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形势,禹城市文化馆在主导引导城乡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文化服务模式,实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下,资源向基层倾斜,在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立分馆,统一标准、统配人员、统筹活动。市艺术团每年下乡演出60-100余场次,常年活跃在禹城各乡镇、社区,成为禹城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被称为禹城的乌兰牧骑,曾多次获德州市、山东省“三下乡”、“四进社区”先进单位称号。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艺术演出接地气、受欢迎,结合群众需求,积极吸收各类庄户剧团、社办团体,参与下乡演出,身边人演身边事,身边人唱身边歌,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艺术对基层的感染力、引领力,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精准对接、丰富形式,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禹城市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在基层育种,推进星火燎原,通过开办免费艺术大讲堂、文艺骨干培训、招募发展文化志愿者、农村社区对群众文艺团体进行现场指导等系列方式,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通过馆办艺术大讲堂、基层培训班、数字文化服务培训等种子培训,不但实现了种子遍地开花,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文艺骨干,成为基层文艺团队的引领者、组织者,而且实现了整体力量的提升,培养了一大批草根明星、民间达人,纷纷走进央视、省级卫视的舞台,展现了新时代禹城风貌。
三是搭建平台、激发内力,大力实施“秀文化”工程。禹城市坚持积极推送向外发展、搭建平台吸纳展演等多种形式,先后开展民间文艺队伍进城展演、我要上春晚、丰收节大舞台等活动,吸引基层文艺爱好者在全市进行展演。以丰收节大舞台为例,4天时间,8场演出,21个文艺队伍,170余个节目,众多草根明星在主舞台轮番登场,调动演员近800余人次,吸引万余群众观看。进一步提升基层文艺骨干积极性,激发基层文艺骨干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
在新的形势下,禹城市将继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文化馆、艺术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唱响“文化惠民”主旋律,为禹城市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