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只要提起元首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周末空闲时坐上公交车,去北园大街元首针织厂区隔壁的专卖店买上几件元首出品的内衣,这些场景伴随了无数老济南人的记忆。优质的面料,精良的做工,让济南人几十年里爱穿元首衣的习惯始终未变,伴随着零售店铺设、进驻超市、开设网店,大伙购买元首针织的渠道也越加丰富,如今元首老厂区即将搬迁至济阳升级为新型工业园,元首人也希望用更优质的产品,陪伴济南人的生活。
跨越时光62载,变换的是地点,不变的是温暖。
情谊深厚一家老小都爱穿“去外地也要带咱元首衣”
要说谁是元首针织的忠实顾客,估计在济南随便一问就能碰到,“我们家算得上是老顾客了。”家住堤口路附近的卢莹说,每到换季时,自家总要有人骑车到北园大街附近的那家元首针织专卖店买几件衣服。已经40多岁的她虽然早已记不起第一次穿元首衣服时的情景,但她清楚地记得自己还小的时候,家中老人就有购买元首内衣的习惯,“已经有二十五六年了。”她说。
从圆领衫、保暖衣到背心、内裤,凡是贴身衣服,卢莹一家都习惯从元首购买,“只要是穿过的,就知道咱元首的质量好。”尤其是家中老人,更是因为衣服保暖透气又舒适柔软,称得上是“忠实粉丝”,“其实也买过其他牌子的保暖内衣,老人觉得没有元首的舒服,还是喜欢这个。”秋天到了,就在几天前,卢莹还按照老习惯去了趟专卖店,买了换季穿的内裤、秋衣。
同卢莹一样,曹静也是元首针织的老主顾,“买了得有10年了。”那时,元首一家专卖店就开在了曹静工厂的隔壁,开始只是下班时顺便去店里看看,买几件换洗内衣,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穿着是真舒服”。
10年时间过去,当年常去的店铺换了新址,可买元首针织的习惯,曹静一直保留着,“跟老店员都熟了,有需要的时候就在微信上让她帮我留些货,等我方便的时候过去拿。”她说自己孩子大了,现在在外地工作,平时邮寄东西时,自己也会放上几件元首内衣一起寄过去,“外面的牌子不如咱自己的穿着舒服。”
精益求精几代元首人坚守质量永远是第一要求
穿着舒适,品质优良,这是济南人对元首产品的统一印象,而这份印象背后,离不开62年来元首人对产品品质的不断追求。
北园大街老厂区西边不远的家属院里,78岁的徐广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30年。1960年,当年只有18岁的他进入了元首集团的前身济南针织厂,成为了一名维修技师,从那时起,徐广发的生活跟“元首”二字就再没分开。
“基本上我贴身穿的秋衣、背心一类的衣服,我都是穿咱自己厂的。”打开徐广发家的衣橱,里面叠放着四五件他不久前从店里买来的元首品牌的圆领衫,和普通顾客相比,徐广发说自己在买衣服时总是多一份底气,这份底气,来自于对元首品牌的信任,他说自己在车间工作了几十年,最清楚元首的衣服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质量绝对没得说,“说是纯棉,就一点化纤、涤纶都不加,但凡机器看着有一点小毛病,那就要从头排查直到问题解决了才算。”他说。
今年52岁的王长征在元首针织负责染整工作,和厂里不少老员工一样,他是一家两代都在元首工作,“我父亲王哲通从元首最早成立开始就在厂里工作了。”上世纪80年代初,元首迎来了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的补偿贸易合作,这在当时是整个厂的大项目,作为当时的财务主管,王哲通参与了项目洽谈、合作的全过程,“当时父亲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为了合作顺利进行,他一直坚持,退休那年已经68岁了。”
父亲对元首的坚守、感情深深影响了王长征,“在生产上绝对不掺假、不打折扣,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从当年的染整工人到如今的车间主任,王长征始终这样要求自己,而这也是每位元首人不变的坚守。
温暖不变老厂迎来新蝶变用更优质产品陪伴济南人生活
从厂里退休后,徐广发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吃完午饭后下楼,去家属院隔壁那家元首专卖店坐一坐,当一名义务售货员,不同的品类放在哪里,每个款式是什么价钱,徐广发记得都很清楚,时间久了,常来的顾客、店里的店员都夸他是“金牌销售”,“看着店里的人来来往往,想着他们穿着咱元首的衣服,我心里就高兴。”
只是最近,徐广发不得不暂停自己的销售工作,因为老厂区搬迁在即,范围覆盖了这座家属院,他要和不少老同事一样,搬离这个生活了30年的家,同时也要跟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厂告别,“以前想厂子了,走两步就到了,以后可难了。”说这话时,老人有些伤感,不过很快被一种希望取代,“搬迁是为了发展,元首肯定会越来越好。”
元首集团越来越好,这是徐广发老人的期待,也是不少济南人的期待,“我们正在为此努力。”从接到搬迁任务起,最近3个月,王长征一直处于连轴转的工作模式,济阳新工业园的机器需要安装、调试,这期间济南老厂的正常生产也不能停,“说不累是假的,但我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新建的济阳工业园区,有最新引进的高端生产设备,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生产也必将让元首产品品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定会让咱们济南人,穿上更好更优质的产品”。 (新时报记者俞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