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山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创新“非遗+”模式,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弘扬其当代价值,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保护为先、活化传承,推进“非遗基因”的解码利用。一是强化要素保障。秉承“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列为全县重点任务,制定长期保护规划,落实非遗保护责任,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20余万元,申报省级非遗工坊1个,市级非遗工坊5个,县级非遗工坊14个,全方位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二是摸清非遗“家底”。搭建非遗普查体系,成立以非遗专干为骨干,各乡镇文化站长、当地文化名人及民间艺人为补充的普查工作队伍,开展“摸家底·寻资源”活动,对非遗线索进行全面普查,走访294余人,普查记录300余个项目。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对国家级和省级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编撰出版《古韵悠悠端鼓腔》《微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微山湖民间文学(非遗)荟萃》等书籍,完成《鲁西南傩文化遗存——微山湖端鼓腔剧本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等3个课题,为促进非遗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激发人才活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梯次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队伍,全县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2人、非遗代表性项目121项,激发非遗传承内生动力。注重非遗人才培养,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带头人,完善提升师徒传承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端鼓腔、漂汤鱼丸、姚氏传统木工技艺等非遗传承人免费开展技能培训20场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有序接力的非遗传承队伍。
二、坚持焕新场景、业态融合,展现“入眼入心”的非遗魅力。一是非遗+展演,创新体验模式。积极建立支撑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基础展示体系,加快推进家门口的大运河展馆建设,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进行旅游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本土艺术家现场制作糖画、面塑、核雕、芦苇画等传统工艺,展示微山湖文化的独特魅力,遴选优秀非遗项目端鼓腔等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活动,拍摄微山渔家虎头服饰、渔家婚俗、竹马舞、微山湖民俗绘画等“微山湖非遗记忆”系列宣传片50部,用作品展示非遗之美。二是非遗+节庆,“造节”引流聚气。坚持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客促旅,以微山湖荷花节为主体,举办伏羲文化节、微山湖美食节、“渔家里”民俗文化节等10余种文化节庆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各类文艺活动,编排鱼鹰表演、渔家婚礼、摇橹船巡游等体验项目,实现月月有节日,节节有特色,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8亿元。三是非遗+研学,推动文化赋能。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打造“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吸引清华大学、中国乡建院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10余个,按照有教有学、有问有讲、有看有做的方式,组织学生“寻遗探艺、采风问俗”,在互动中亲身感受非遗魅力。
三、坚持融入生活、培育产业,塑造“青睐出圈”的市场品牌。一是打造品质化路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微山特色非遗文化,设计开发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规划建设大官渔家民俗展馆、吕蒙手工非遗工坊、古留土琵琶工坊等场馆,设立民俗文化体验区,建成点面结合、相对集中、富有特色的游客打卡点。二是优选特色化美食。编写《微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粹·非遗美食篇》,系统介绍微山湖醉鱼、桂花炒糖、菊花鱼等微山特色非遗美食,组织微山湖漂汤鱼丸参加山东省非遗工坊精品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山东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南阳庆三恒老式糕点、微山岛漂汤鱼丸等传统美食,向外界展现微山美食的独特韵味,让游客旅途有滋有味、非遗美食飘香“出圈”。三是研推精品化文创。探索“非遗+文创”模式,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将非遗技艺与商业开发跨界融合,落地生产微山渔家虎头服饰、雨伞、印章、挂件等文创商品30余种,2023年文创产品销售总额235.6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创业,进一步提升“渔家里”文创品牌影响力,走出了一条以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微山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