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当前,西海岸乡村振兴的大幕已拉开,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作为新业态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拥有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独特优势,西海岸新区的农业旅游境况如何?伴随着今年采摘季的首次来临,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诸多休闲园区,看农场主们如何挑起“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大梁。
灵活定制紧靠热点家庭农场开业当年即盈收
寻找“80小伙”采摘园颇费一番功夫,坐落于开城路一侧的园区并没有特别惹眼的标识。尽管如此,记者到达时看到的,却是一辆辆大巴车整齐停放在门口,让人好奇这里的魅力到底何在?
“‘木推车之旅’即将开始,两位小女士请坐稳扶好喽!”掀开门帘踏入园区,采摘园总经理王芬学的吆喝声顿时吸引了记者目光,此时的他正推起手中的农村老物件——木推车,车上的“乘客”是前来采摘的两位不足3周岁的小姑娘,娃娃们被王芬学逗得“咯咯”大笑。“与其坐在办公室绞尽脑汁纸上谈兵,不如走出来跟游客互动,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园区,还能直观了解大家的需求。”了解游客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感是王芬学这几年一直坚守的“信条”。熟知不同游客的切实需要,加上对园区的整体把握,王芬学开始大胆为游客们提前定制游玩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需求、不同门票价位、不同地区等具体差别的游客,我们都会为他们定制更丰富合理的游玩方案,进园之后工作人员全程带队,让大家游玩过后收获想要的感觉,享受超值出行。”王芬学边对记者说着,边麻利地清理杂乱的草莓苗,印证着园区工作人员对他的 评价:眼里特有活儿。
5年前,揣着20万元启动资金,从渔民手里买来了养海参的两个二手大棚,这位80后小伙凭自己的一股韧劲儿,把两个简易草莓棚发展到现在占地280亩的农场。
如今,在特制“跑道”上演一场小猪赛跑、捧一把玉米面让小羊羔舔食、与长相独特的火鸡对歌一曲……穿梭在王芬学打造的“家庭农场式”园区,每一个角落都洒满游客的欢声笑语。
“全家人都扑在这个农场上,连我儿子都对作物知识、园区内容了如指掌,都能带队讲解游玩。”努力必有回响,开业当年农场就开始盈利,此后盈收年年递增。现在,王芬学又早早“蹭”上了热点——与“研学游”结合,提升园区内涵,打造了一个集采摘、游乐、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家庭农场。“后期,有不少园区邀请我的团队为他们操盘运作,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王芬学期待道。
注重品质追求完美高端庄园投资巨大战线长
与王芬学的农场不同,位于张家楼镇西安子村的鑫海隆观光园占地2000余亩,依着山势,负责人高健绪将它打造成了森林公园般的高端农业旅游项目——蜿蜒的盘山水泥路宽阔厚实,蛇行整个园区;设备先进的草莓、圣女果大棚高大宽敞,鲜果挂满枝丫;木质小桥、凉亭各成一景又交相呼应,星罗棋布、错落有致……
“从2014年至今,这是第5个年头了。”摆弄着供圣女果攀爬的挂绳,高健绪感慨说,“这么大一片山头,5年投资了近5000万元,还是差点儿意思。”5年来,高健绪平整了土地,修起了遍布山野的水泥路,建起了多个有机蔬菜大棚。“农业旅游,更多的是看不见的投资。”高健绪对记者说,5年来,只是在土地上下的功夫,就耗费了大部分时间和金钱。“要让土地真正实现无污染、无农残,才能生产出品质高、受认可的有机果蔬,才能赢得游客的口碑。”随口说着,他递给记者一颗尚未成熟的圣女果,一口下去,果然清甜四溢,唇齿留香。
“在我看来,农业观光和旅游,尤其是像我这么大的规模,的确是战线长、费力多、投资大、收效慢的项目。”多年埋头搞农业旅游,高健绪心里有谱有路,也记着一本明白账,“眼下5年投资了近5千万元,乐观估计,再过5年,整个园区的建设应该可以达到预期,也就是整体完备,预计还要投资几千万元。”他告诉记者,5年来,虽然接待了无数团、散游客,蔬果也源源不断向外供应,但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生态园也离自己梦想中的全系统、立体化、采摘游玩食宿全覆盖的目标相距甚远。“乐观情况下需要持续投资建设10年,后期仍要不断投资维护,建成后,如果能打造出吸引游客的‘爆点’,估计2年左右开始盈利。”
对于未来,高健绪充满希望。“政府出资给咱门口修了一条1000米长、6米多宽的柏油路,现在大巴再也不用趟泥走土了。”路况提升,使观光园的竞争力也随之大大提升了起来。
需求明确亟待破题专家支招农场主打开思路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几年西海岸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业态类型逐渐丰富,产业内涵逐步拓展,就业增收持续增加,实现着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天然融合体,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科负责人尹建华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发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最终让农村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景观靓起来,让乡风文明更有气质,激发基层组织自我调整和创新的活力,让农业有干头、有奔头、有赚头。”
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农场主”们的眼前需求也很明确。
“眼下最迫切的,主要是在园区内无法建设餐饮建筑的问题,这样整体规划就会出现断层,没法系统布局,游客们的饮食需求也不好满足。”高健绪说,“这也是目前我去各地考察的主要工作,想寻求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无独有偶,红火发展的“80小伙”采摘园也面临此类问题。“随着接待量越来越大,餐饮目前确实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王芬学告诉记者,3月份日接待量最多一次超过了900人,无法在园内就餐成为一个令人遗憾的发展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游客口碑和园区收益。”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西海岸分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邵滨。“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主动寻找、整合配套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些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一体化的精品旅游产品路线。”王邵滨说,形成集群效应,产业配套就会得到强化,产业链将得到完善,会吸引更多涉旅企业加入发展行列,从而使经营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活力,唱响农业旅游品牌。“对于农场主们来说,目前可以主动联合周边景点及酒店、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形成集群效应,共同发展。或者与旅行社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游玩、吃住一体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短期游的需求。总的来说就是打开思路,抱团发展。”
“借鉴很多地区已成型的做法,可在就近村庄发展农家乐等餐饮住宿项目,解决吃住问题的同时,发挥园区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发展和集体增收。”王邵滨支招道。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预计到2022年,全区将重点培育10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建设50个精品休闲农业观光园、5条山地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全区休闲农业品牌达到10个,农业节会达到20个,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未来,“农场主”们将更有力地挑起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金扁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