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山镇,沿着通村入户的沥青路,汉唐风情的商铺、小吃街、餐馆渐次入眼。2018年以来,龙山镇积极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一个个曾经不起眼的商铺,实现了美丽蝶变。从“富口袋”到“富脑袋”,龙山镇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让宜商、宜居、宜游的古韵龙山宛如一幅巨大画卷,徐徐展开。
守住文化之“根”,大力推进村志村史馆建设
从大禹治水到穴山一歇,从石龙口的拴马桩到九里泊九女河......近年来,龙山镇积极推进村志编纂工作。目前,已梳理32个村的村志,其中黄坡村村志已通过专家评审,预计年内印刷刊发。同时,龙山镇普查、挖掘龙山镇人文历史、典故传说,整理编纂《龙山故事集》,其中涉及大禹治水、丹凤山、跃龙山等故事传说,为龙山古镇注入文化“活水”。在村志编纂过程中,镇志研究室深挖龙山驿站文化和九女河商贸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打造龙山驿站和“汉唐风情·古韵龙山”项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将文化融入镇容镇貌建设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如今的龙山,正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将文化的肌理已渗透到全镇工作当中。
“这是1977年首次带领村民办起地毯厂副业项目的村支书赵庆亮,这是1980年首次为村里实现通电的村支部书记赵存升……”赵贤生指着墙上的红色相框,向大家介绍起该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个重要人物。莒县首个村史馆就在龙山镇薄板台村中。
在这间几十平米的村史馆内,展墙上既有距今四千五百余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也有油灯、老农具、布口袋等老物件,每一件都展示诉说着自己沧桑的过往,展示着薄板台村的前世今生,讲述着流逝的岁月和浓浓的乡愁。这座普通的村史馆不仅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更是让村民产生情感交融的载体,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发挥文化之“力”,大力发展传统民俗表演
“年味”最是乡村浓,年俗最是乡村正。春节期间,走进龙山镇,大街小巷无不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尤其是大年初五的秧歌旱船巡演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今天我带着一家人来龙山看节目,非常高兴,不仅有秧歌和舞龙舞狮的,还有马戏团,非常热闹。”来自县城的游客纪先生说道。
古韵龙山广场西南侧,现场红火喜庆的飘带交横飞舞,欢乐跃动的队员舞姿优美,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称赞。舞动的狮群、盘旋的金龙、划动的旱船、紧凑的锣鼓声,龙山镇古韵龙山艺术团队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尽展风采。现场不仅有舞龙、旱船、汉唐舞蹈,秧歌巡演方阵的变换更是眼花缭乱,或“八”字,或“十”字,或圆形,让人目不暇接。队员们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激昂奔放的鼓声和不断变化的队形,展现出了他们的自信和豪情。来自县城和镇上的观众将偌大的场地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跑旱船表演,以其夸张的肢体语言、逗趣的妆容,深受观众喜爱。
据了解,龙山镇在2019年1月份组建古韵龙山艺术团,是集欢庆锣鼓,吉祥舞龙,快乐旱船,调皮毛驴,丰收秧歌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表演队,艺术团成员主要来自本地村民、镇驻地商铺老板、歌舞爱好者等。“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商户!我们艺术团还可以承接婚庆、商业庆典、节假日等大型演出活动,既丰富繁荣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壮大了我们的文化人才队伍,还可以帮助百姓增收,真是一举多得!”龙山镇文体站工作人员说道。
抓住文化之“魂”,大力弘扬传统书画艺术
2月7日上午,莒县龙山镇薄板台社区委员会广场人声鼎沸,热闹喧嚣,社区村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拉开了“龙山集古韵 大美薄板台——莒县乡村记忆书画展”活动序幕。
翰墨飘香,群贤毕至,十余位书画大师现场挥毫泼墨,真草隶篆各显风采,竹兰梅菊跃然纸上,让在场的村民大开眼界,深深的感受到了书画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展厅中,书法作品笔力遒劲,笔走龙蛇;绘画作品笔触精到,着墨巧妙;篆刻作品独具匠心,精雕细琢。艺术家们用精美的作品呈现内心的感触,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此次活动是龙山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既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节日喜庆氛围,也充盈了群众的精神文化。“2018年龙山镇举行书画下乡活动13次,为全镇共计30余个村庄送去书法、绘画作品400余幅。”龙山镇宣传委员孙现福介绍道。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既有生命的延续迭代,更有地域文化的赓续。乡村兴,文化必兴。近年来,龙山镇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养了一批乡土文化人才队伍,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助力特色旅游强镇建设,实实在在地增加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来越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龙山镇把乡土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作为文化振兴有力抓手,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与风采,切实丰富了龙山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惠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