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后托管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直接的、现实的民生问题。青岛市崂山区在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校内托管,将这项惠及民生的实事做细做实。目前,崂山区全区参与学生近1.1万人,占小学生总数的42%,基本实现了按需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目标。
一、坚持需求导向,探索课后托管新模式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需求。为做好课后校内托管,崂山区政府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向崂山区全区小学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近2.5万张,召开学校和区级层面家长座谈会30余场,全面了解家长、学生对托管内容、时间、方式的实际需求。
二是开展试点,探索路子。2018年,崂山区将小学低年级课后校内托管列入区办实事,试点实施。今年全面推进校内托管前,崂山区政府到学校进行调研,组织教师座谈,学校提报问题清单,了解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三是立足实际,创新模式。对接供需清单,推出两种托管模式:一种是免费托管,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组织教师参与,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阅读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结合社团、选修课等开设体育、艺术活动,倾向于公益性和普惠性。另一种是由家委会委托第三方进行校内托管,收取适当费用,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方式。
二、实施普惠先行,免费校内托管兜底线
从调查摸底的情况看,免费托管是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全区29所小学,实施免费课后校内托管的有22所,参与学生9600余人,占托管学生总数的87%。为了保障“大多数”,坚持“学生自愿、家长自愿、教师自愿”原则,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丰富托管内容。将课后校内托管与青岛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结合起来,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比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精心培育托管课程,组建涵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63个社团,培养学生学会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才能等10项技能。将课后校内托管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崂山区东泰小学组建茶艺和剪纸艺术研究小组,组织到茶叶基地、民间艺术馆参观学习,增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托管管理制度,设计了教师服务手册,详细记录托管人员安排、家长联系方式等内容。规范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交接程序,实现放学前、托管后老师、家长的无缝隙对接。落实服务时间。课后校内托管可以服务至5点半,对个别无法按时接走的学生,家长提出申请,学校实施“一生一案”,确保托管质量。
三是强化综合保障。设立专项资金。2019年课后服务专项资金预算1760万元,按照每名学生每小时2.5元的标准,为教师超出规定时限的额外工作给予补贴,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加强师资保障。采用校内教师、外聘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特长丰富的托管教师梯队。针对农村社区学校家长托管需求强烈这一问题,增加校车数量,将部分校车发车时间由3点半调整至5点,真正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
三、满足个性需求,第三方托管来服务
中心城区学校家长更希望孩子在课后校内托管中得到个性化服务,因此设置第三方托管模式。目前,全区共有7所学校、约1000多名学生选择第三方托管,约占托管学生的13%。这7所学校都是免费托管和第三方机构托管并行,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方式。
一是建立第三方准入制度。明确要求选择的第三方机构须取得相关资质,即《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建议有3年以上办学经历,并且期间没有违规办学行为。
二是落实家委会主体责任。由家委会在学校周边遴选第三方机构,组织家委会成员和家长代表实地考察。开展专题论证,第三方机构向家长介绍课程设置、托管形式等情况,家委会现场投票确定进入学校的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和安全责任书。
三是加强托管全过程监督。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期间,由学校与家委会组成监督小组,进行服务质量、课程实施水平的督查,确保达到协议规定的服务标准。加强收费管理,目前相比在校外参加托管,能够为家长节省约二分之一的费用。
|